• 區(qū)劃代碼:371424000000
    地名由來:《漢書·地理志》臨邑“有▉廟”。師古曰:“▉亦濟字也!笨h應以古濟水得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,就有氏族聚居。西周、春秋時期,屬齊地,邑名犁(犁丘、險),因位于古漯水之南,故又名漯陰(今濟陽城西南約20公里處)。秦置漯陰縣,屬濟北郡。西漢、屬平原郡。東漢、三國、西晉均屬濟南郡。十六國時期先后為后趙、前燕、前秦、南燕所有。東晉安帝義熙六年(410年),滅南燕,齊地悉平,因舊漯陰城已廢,遂移縣治于北漯陰城,屬濟南郡。南朝宋孝建二年(455年),將原漯陰縣和著縣(今濟陽縣境西部)部分土地合并,取漢時東郡臨邑縣(今東阿)之名,僑置臨邑縣,屬魏郡。北魏臨邑縣屬東魏郡。北齊屬濟南郡。隋時屬齊州。唐屬齊州濟南郡。北宋屬京東東路濟南府。建降三年(962年)移縣治于孫耿鎮(zhèn);北宋中期縣治移至現(xiàn)在的臨邑城。元先屬山東道濟南路,后屬河北道河間路。明、清均屬山東布政司濟南府。民國初年屬東臨道;1928年廢道制,直屬山東省。1937年11月臨邑城被日軍占領。1945年8月臨邑城解放,建立臨邑縣人民政府,屬渤海行政區(qū)第二專區(qū)。1949年改屬洛北專區(qū),專署設在臨邑城內(nèi)。1950年洛北專署與濟南專署合并改為德州專署,專署設在德州市、臨邑屬于德州專區(qū);1956年改屬惠民專區(qū),1958年濟陽縣并入臨邑縣,屬聊城專區(qū);1960年改屬淄博專區(qū),1961年將濟陽縣分出,復歸德州專區(qū)。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準撤銷德州地區(qū)和德州市,設立地級德州市和德城區(qū)。此縣劃歸德州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