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510727000000
    地名由來:西晉太康元年(280年),取陰平郡之“平”,廣武縣之“武”改廣武縣為平武縣,是縣境第一次以平武之名建縣《太平寰宇記》卷84龍州:“《魏志》:景元四年(263年)諸軍攻蜀,鄧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里,鑿山通道作橋閣,山高谷深,甚為險難,艾以▉?zhàn)怨`而下,將士攀木緣崖,魚貫而進(jìn),先登自江油,即此地。晉于此置平武縣!逼轿淇h或以此而得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西漢高祖六年(前201年)置剛氐道,因其地為氐族所居,俗尚剛勁,故名。治地古城(今古城鄉(xiāng))。直隸廣漢郡。蜀漢建興七年(229年)分剛氐道地新置廣武縣于南壩(今南壩鄉(xiāng)),并改剛氐道為剛氐縣,治地不變,兩縣皆隸陰平郡。西晉太康元年(280年),取陰平郡之“平”,廣武縣之“武”改廣武縣為平武縣,是縣境第一次以平武之名建縣,治地南壩,仍隸陰平郡。南北朝梁時,縣境分別為氐豪李龍遷、楊杰所據(jù),各稱潘于梁。平武縣不再存在。后魏孝武帝時(532—534年),置江油郡,為縣境建郡之始?ゎI(lǐng)江油一縣,郡、縣同治南壩,西魏廢帝二年(553年)置龍州,為縣境建州之始,治地南壩,領(lǐng)江油等四郡。同年又置平武縣,治地古城,直隸江油郡。隋開皇三年(583年),撤銷江油郡,平武,江油二縣均隸龍州。唐貞觀八年(634年)撤銷平武縣并入江油縣,江油縣隸龍州,龍州隸劍南道。自南宋寶祐六年(1268年)經(jīng)元至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平武縣境無縣級以上政區(qū)建置,由土司直接管轄。洪武六年(1373年)復(fù)置龍州,二十二年(1389年)龍州治地由青川所(今青川縣青溪鎮(zhèn))徙于盤龍壩(今平武縣城龍安鎮(zhèn)),并筑城,始以木柵圍欄。宣德五年(1430年)土知州秦筑磚墻,高一丈八尺,周圍九里三分,計(jì)一千六百七十四丈(明制)。其城墻(西門及北段殘墻)今日猶存,為省級文物保護(hù)建筑。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改龍州宣撫司,置龍安府,為縣境設(shè)府之始,治地盤龍壩,直隸四川布政使司。萬歷十九年(1591年)。復(fù)置平武縣,治地盤龍壩,隸龍安府,1913年廢龍安府,仍置平武縣,治地不變,隸西川道。1935年4月,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征過境,在當(dāng)時一度建立平武縣、平南縣、赤水縣(籌建)三個縣級蘇維埃政府。至1949年,平武縣隸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49年12月27日平武縣治地平安鎮(zhèn)(今龍安鎮(zhèn))。1953年改隸綿陽專區(qū)。1968年綿陽專區(qū)更名綿陽地區(qū)。1985年撤銷綿陽地區(qū)建立綿陽市,平武縣直隸綿陽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