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510725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梓潼始見《蜀記》載,夏禹王治水陳放尼(即泥)土于此,故名尼陳山。山中直徑一丈零二寸的梓樹,禹王治水,需造獨(dú)木舟,令匠工于尼陳山伐梓,梓樹變化為“童子”,禹王怒而責(zé)之。從此改尼陳山名曰梓童,因有蛇水(今潼江)纏繞,加水而名“梓潼”。后人以為此就不可信乃察考形勝曰:“因縣城東依梓林,西枕潼水,而名梓潼焉”!短藉居钣洝肪84劍州梓潼縣:“《華陽國志》云,漢孝武帝元鼎元年(前116年)置,以縣東倚梓林,西枕潼水,以此為名!保ㄖ袊孛Z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《蜀王本紀(jì)》載,周顯王三十二年(前337年),蜀王開明十二世親到梓潼迎聚秦國美女。梓潼始見《蜀記》載,夏禹王治水陳放尼(即泥)土于此,故名尼陳山。山中直徑一丈零二寸的梓樹,禹王治水,需造獨(dú)木舟,令匠工于尼陳山伐梓,梓樹變化為“童子”,禹王怒而責(zé)之。從此改尼陳山名曰梓童,因有蛇水(今潼江)纏繞,加水而名“梓潼”。后人以為此說不可信乃察考形勝曰:“因縣城東依梓林,西枕潼水,而名梓潼焉”。秦滅蜀國后,周慎靚王五年(秦惠王更元九年),(前316年)。置蜀郡,周赧王三十年(前285年),始置梓潼縣。西漢于梓潼縣置廣漢郡。東漢廣漢郡遷治雉縣(今廣漢市),梓潼縣仍隸廣漢郡。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(郡治今梓潼城關(guān))。魏元帝景元四年(263年)滅蜀漢,分蜀為梁益二州。劃梓潼郡隸屬梁州(州治今陜西漢中)。晉永嘉元年(成漢晏平二年)(307年),梓潼郡治遷往涪縣(今綿陽市區(qū)),梓潼縣仍隸屬梓潼郡。北魏正始二年(505年)大將軍王足攻破南安、(今劍閣縣),梓潼、(又在梓潼縣置)始將梓潼郡,隸屬東益州,直到梁大同元年(535年)梓潼縣復(fù)歸梁朝,后廢。西魏廢帝三年(554年),梓潼郡治遷回梓潼并改名潼州郡(又名潼川郡、東川郡),隸屬始州(州治今劍閣普安鎮(zhèn))。改梓潼縣名安壽縣,縣治遷徙于城南三十里之稷連(今梓潼縣石牛場)。隋開皇三年(583年)罷潼州郡,安壽縣治徙至郡城(今梓潼城關(guān)鎮(zhèn))。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復(fù)梓潼縣名,隸普安郡(郡治今劍閣縣城)唐隸劍州,北宋相因,南宋隸隆慶府(府治今劍閣縣城)。元隸劍州。明改隸保寧府(府治今閬中)劍州。清雍正五年(1727年),改隸屬綿州(州治今綿陽市區(qū))。1914年,梓潼縣改隸西川道(道治成都市)。1935年,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征經(jīng)過梓潼。在境內(nèi)設(shè)置梓潼、百頃、重華三縣蘇維埃政府。紅軍撤離縣境后,梓潼縣劃屬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區(qū)(專員公署治綿陽縣城)。1949年12月20日后隸屬綿陽專區(qū)。1968年改為綿陽地區(qū),1985年綿陽市建立,梓潼縣隸屬綿陽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