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610424000000
    地名由來:以唐高宗和武則天的陵墓乾陵而得名。另據(jù)《郡縣釋名》陜西卷上:乾州“以地在長安之西北隅也”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境內(nèi)上陸陌等古遺址說明遠(yuǎn)在新石器時(shí)代就有先人活動(dòng)。史載,古屬郮國。殷末為岐周之地。西周屬周朝王畿。東周屬秦國。秦孝公十二年(前350年)作四十一縣,初置好畤縣,縣治在今縣東3.5公里好畤村,縣因村名,屬內(nèi)使郡。西漢屬右扶風(fēng)。王莽新朝(9年)更名好邑。東漢建武元年(25年)復(fù)名好畤。建武六年(30年)省好畤入池陽縣,縣治在今涇陽西北。晉惠帝元康復(fù)元年(291年)復(fù)置好畤縣,屬京兆郡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年)分好畤置漠西縣,縣治三說(一說在今縣南老巨州村,一說在乾縣西北35公里處,一說在今永壽縣西南漠水西岸)待考,屬武功郡。北周建德三年(574年)廢好畤入漠西縣,屬扶風(fēng)郡。隋文帝開皇十七年(597年)改漠西為上宜縣。十八年復(fù)置好畤縣,縣治在今永壽縣西南好畤河村。隋煬帝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改好畤為上宜縣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分醴泉置好畤縣,縣治在漠谷東南。貞觀八年(634年)廢上宜入岐陽縣,縣治在今岐山縣岐陽村。貞觀二十一年(647年)省好畤、岐陽復(fù)置上宜縣,又更上宜為好畤縣,屬京兆府。睿宗文明元年(684年)八月葬高宗李治于乾陵,陵取“天皇大帝”、“乾天坤地”而名。同年置奉天縣以奉乾陵祀?h治今縣址,屬京兆郡。中宗神龍二年(706年)五月,重開乾陵,將武則天以皇后身份與高宗合葬。德宗建中元年(780年)筑奉天城,即今乾城,子城周五里,羅城周十里有奇,高三丈二尺,池深二丈,闊三丈。門四,東迎陽,西寶登,南延薰,北拱斗。783年,德宗李適奉天避難,五月不破,使奉天城名垂史冊。奉天縣榮為赤縣。昭宗乾寧二年(895年)兼置乾州,州取陵名。五代梁太祖開平元年(907年)升乾州為威勝軍,屬雍州。后唐莊宗同光元年(923年)罷軍復(fù)為乾州,屬鳳翔府。北宋太宗至道三年(997年)改屬陜西路。神宗熙寧五年(1072年)廢乾州,奉天屬京兆府。徽宗政和七年(1117年)復(fù)以奉天置乾州。八年更乾州為醴州。金海陵王天德三年(1151年)復(fù)更醴州為乾州。元世祖至元元年(1264年)省奉天入乾州。1268年省好畤入乾州,屬奉元路。明太祖洪武二年(1369年)改屬西安府。清世祖雍正三年(1725年)直屬陜西省布政使司。1913年改乾州為乾縣,屬關(guān)中道。1927年直屬陜西省。1939年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。1949年5月19日屬彬縣分區(qū)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。1950年改屬寶雞分區(qū)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。1956直屬陜西省。1959年元月乾、禮、永三縣合并為乾縣,1961年8月恢復(fù)舊縣制,屬咸陽地區(qū)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。1983年改咸陽地區(qū)屬咸陽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