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360424000000
    地名由來:唐貞元十六年(800年)析武寧縣置分寧縣,元大德八年(1304年)移寧州治此。清嘉慶六年(1801年)改為義寧州,1912年改義寧縣。1914年因與廣西義寧縣重名,改為修水縣,因修水為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新石器時代晚期,修水縣境內(nèi)有人類生存。商封艾侯國。春秋為艾邑,先后屬吳、楚、越管轄。(《左傳·哀公二十年》載:“吳公子慶忌驟諫吳子曰:不改必亡,弗聽,出居于艾”,即此地)。秦朝屬九江郡管轄。漢高帝六年(前201年)建艾縣,屬豫章郡,治設龍崗坪。新莽改名治翰。光武帝時復名艾縣。三國、兩晉、南北朝因之,先后屬豫章郡、江州、豫寧郡管轄。隋開皇九年(589年)并入建昌,其后曾為豫章、豫寧、武寧縣一部分。唐德宗貞元十六年(800年)二月,析武寧縣西八鄉(xiāng)建分寧縣,治常洲亥市(今縣城義寧鎮(zhèn)),縣等為上望。北宋初改分寧縣為寧縣;太祖開寶八年(975年)復名分寧;建炎四年(1130年)因知縣陳敏識帶領縣人抗金有功,升為義寧軍;隆興元年(1163年)復為分寧縣。元至元二十三年(1286年)于武寧縣治置寧州,分寧屬之;大德五年(1301年)升分寧縣為寧州,八年徙治于今縣城。清嘉慶六年(1801年)因鎮(zhèn)壓縣民劉聯(lián)登起義,仁宗賜名義寧州;宣統(tǒng)二年(1910年)劃出州南一部分置銅鼓撫民廳(今銅鼓縣),州、廳均隸屬南昌府。民國元年(公元1912年)冬,州改為義寧縣;民國三年因避與廣西義寧縣同名,改為修水縣,以境內(nèi)修河得名,屬潯陽道管轄,治義寧鎮(zhèn);民國十五年道廢,修水縣直隸于;民國二十一年后先后屬第一行政區(qū)和第二行政區(qū)管轄。土地革命時期,修水縣是著名蘇區(qū),是秋收起義主要策源地和首先爆發(fā)地;1923年后,中共湘鄂贛省委駐扎在修水上衫,并在此地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,使修水成為湘鄂贛革命根據(jù)地中心;1928年至1934年,先后在修水建立有修水縣、修銅宜奉縣、修銅縣、修武崇通縣、修通縣、修武通縣、平修銅縣等蘇維埃政權。1949年6月,修水解放,8月屬袁州專區(qū)管轄,9月劃歸九江專區(qū)管轄;1968年隸屬九江地區(qū);1983年地區(qū)撤銷,實行市管縣制,修水屬九江市管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