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422801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據(jù)傳恩施因雍正皇帝賜恩于施州而得名!遁浀貜V記》卷33施州清江縣:“義寧二年立施州,為州治焉。有施王屯余址,故以為名!鼻濉都螒c重修一統(tǒng)志》施南府《古跡》:施王屯“在恩施縣(今市)南十五里。《方輿勝覽》:東晉末,桓誕竄蠻中,自稱施王,筑城臨施水,號施王城,子孫襲王,至后周保定初始平之,以其地置施州,乃施王屯余址”。鄭永禧《施州考古錄》載:清康熙十三年(1674年),“吳三桂據(jù)滇稱帝,國號周,施為所屬。十七年三桂死,十九年偽將李春儒率眾投誠,施乃屬清。雍正六年(1728年)廢衛(wèi),題改恩施縣”!笆鼻凹印岸鳌保允厩宄y(tǒng)治者對施州的恩寵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恩施歷史悠久,早在上古時期,土家族的先民—巴人便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,是廩君活動的中心。據(jù)《尚書·禹貢》九州的劃分,恩施為“荊梁二州之域”。春秋時期,地屬巴國;戰(zhàn)國時期,屬楚巫郡;秦屬黔中郡;漢屬南郡。三國東吳在這里始置沙渠縣,隸荊州。晉仍為沙渠縣,隸建平郡。南北朝時,后周始設(shè)施州及清江郡,沙渠縣為州、郡之治所。隋開皇5年(585年)改沙渠縣為清江縣,隸施州。唐、宋、元因之。明改施州為施州衛(wèi)。清初仍循明制。雍正六年(1728年)裁施州衛(wèi),設(shè)恩施縣,隸歸州。據(jù)傳恩施因雍正皇帝賜恩于施州而得名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改土歸流,恩施為施南府附廓首邑。1912年,廢府存縣,恩施直屬湖北省。1932年-1949年,是湖北省第十區(qū)(1936年改第七區(qū))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。1937年后,恩施成為湖北省臨時省會達(dá)7年(1938-1945年)之久。1949年11月7日成立恩施縣人民政府。1982年4月30日,析縣城施南鎮(zhèn)及郊區(qū)成立恩施市,實行市縣分治。1984年1月撤銷恩施縣并入恩施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