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441825000000
    地名由來:南朝梁置廣德縣,隋開皇十年(590年)改廣澤縣,仁壽元年(601年)改連山縣,以黃連山為名。因縣內有壯、瑤、漢等族,1962年改設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連山置于南朝梁天監(jiān)五年(506年)始稱廣德縣,為擴大德治之意,屬衡州陽山郡,縣治在今吉田古縣坪。隋朝開皇十年(590年)改廣澤縣,意為廣得朝恩。仁壽元年(601年)避太子楊廣諱,因境內東南有黃連山雄障一方而改稱連山縣,屬熙平郡。唐朝天寶元年(742年)升為連山郡,隸屬嶺南道。乾元元年(758年)復為連山縣,屬連州;大歷三年(768年)改屬廣州。南宋紹興六年(1136年)廢縣為鎮(zhèn)。十八年(1148年)縣治移程山下(即今水豐司城)改稱程山縣,又屬連州。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縣治遷回原址復稱連山縣,仍屬連州;元貞二年(1296年)改屬英德府,明洪武二年(1369年)連州的州治移連山縣,同年將連州和陽山縣并入連山縣,屬韶州府;次年改屬廣州府。十三年(1380年)復置陽山、連山縣。永樂元年(1403年)縣治再稱程山下。天順六年(1462年)縣治遷象山前小水坪(即今太保舊城)。清嘉慶二十一年(1816年)升為連山直隸廳,設連山綏瑤直隸軍民同知駐連山城,并建同知行署于三江,以理“連陽”瑤務。1912年,廢府廳州制復為連山縣,直屬廣東省軍政府;1928年改屬廣東省北區(qū)善后公署,1942年縣境東部瑤山(共5大排瑤族)析出同相鄰其他瑤排新設連南縣,同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公署,1946年縣治遷永和圩。1949年12月屬韶關地區(qū)(先稱北江行署,后改粵北行署,再改韶關行署)。1953年2月連山、連南兩縣并為連南瑤族自治區(qū)(縣級),一年后又復為連山、連南縣。1958年5月撤銷連山縣,成立“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”,但尚未實施,同年10月撤銷連縣、連山、連南、陽山四縣,設置連陽各族自治縣;次年復設陽山縣改為連州各族自治縣。1961年10月恢復連山、連南、連縣。1962年3月恢復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,同年9月26日縣人代會宣告自治縣正式成立。1967年1月自治縣治遷吉田蓮花坪,新縣城定名為吉田鎮(zhèn),1983年6月地市合并,連山屬韶關市管轄。1988年2月從韶關市劃出隸屬清遠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