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513423000000
    地名由來:鹽源則為大理國所據(jù),稱賀頭甸,意為出鹽的地方!稘h書·地理志》:越嶲郡定筰縣“出鹽”!对涂たh志》卷32嶲州昆明縣下云:“鹽井,在縣城中。今按取鹽先積柴燒之,以水灑土,即成黑鹽。”其后,元置閏鹽州,明置鹽井衛(wèi),清改鹽源縣,皆以產(chǎn)鹽得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西漢置定筰縣。隸越西郡,為都慰治。“筰”是古摩沙夷語音。本義為橋。東漢、蜀、晉,仍為定筰縣。至齊、梁荒廢屬越西獠部。北周武帝天和三年(568年)改置定筰鎮(zhèn)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改置昆明縣(因南接云南昆明人地區(qū)故稱)屬西州;貞元十年(794年)昆明縣城被南詔占據(jù)。設(shè)置香城郡。宋太祖趙匡胤“玉斧劃大渡河為界”。鹽源則為大理國所據(jù),稱賀頭甸,意為出鹽的地方。元至元10年(1273年)立鹽井管民千戶。十七年(1280年)改為閏鹽州和普樂州,隸德平路;二十七年(1290年)并普樂、閏鹽2州為閏鹽縣,又立柏興府,領(lǐng)閏鹽、金縣(至元十五年置金州。后降為縣)2縣。明初,為云南布政司所屬,仍為柏興府。轄閏鹽、金縣2縣;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2月降柏興府為州,省去閏鹽縣;二十五年(1392年)廢州改建柏興千戶所,屬建昌衛(wèi);二十七年(1394年)改置為鹽井衛(wèi)軍民指揮使司(廢除金縣),屬四川行都司管轄。繼后轄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中“5所”及長官司古柏土百戶、瓜別安撫司。清初,亦為鹽井衛(wèi);雍正六年(1728年)罷衛(wèi)改置鹽源縣。轄5所、4司隸屬于寧遠府;清末,劃出鹽源縣所屬鹽邊新建鹽邊廳,1929年隸四川省第十八區(qū)行政督察區(qū)管轄;1936年,劃歸云南省代管;1939年,轉(zhuǎn)屬西康省,為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區(qū)所轄。1950年3月25日后,屬西康省西昌地區(qū);1953年劃出木里,新置木里藏族自治縣;1955年10月,西康省并入四川省,屬四川省西昌地區(qū);1964年置鹽源彝族自治縣,1978年西昌地區(qū)合并給涼山彝族自治州領(lǐng)轄。復稱鹽源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