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513232000000
    地名由來:逐稱“作革土司部”(今縣治),隨后出現(xiàn)“若爾蓋十二部落”、“包座七房”之稱謂。1912年后,為“作革寺”,后音譯為“若爾蓋”。據(jù)雀丹《阿壩藏族自治州縣名淺釋》(載《地名知識》1984年第4期)說:若爾蓋一名來源于一個西藏派來的大管家之名。此地原有十二部落受西藏政府一名大管家直接管理。管家的名字叫若巴耿登,后來人們把管家所轄之地簡稱“若耿(蓋)是取”,以后漢字書寫中把“耿”寫作“蓋”,又加一聯(lián)音字“爾”拼讀,就成了今天的“若爾蓋”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若爾蓋縣因民族部落得名,北周前各時期,今縣境域分屬氐羌、吐谷渾等部落。北周時于今下包座(含求吉等)地區(qū),建通軌縣屬覃州榮鄉(xiāng)郡。隋朝通軌縣轄于汶山郡。唐代屬松州管轄。吐蕃強(qiáng)盛時期,較長時期內(nèi)設(shè)于吐蕃。元朝,建泮州(今求吉鄉(xiāng)境內(nèi))。明代并松州、潘州取兩州名為松泮衛(wèi),并設(shè)置松泮等處軍民指揮使司。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4年)至雍正二年(1724年),清延對若爾蓋地區(qū)各部落陸續(xù)授于上千戶、上百戶,逐稱“作革土司部”(今縣治),隨后出現(xiàn)“若爾蓋十二部落”、“包座七房”之稱謂。1912年后,為“作革寺”,后音譯為“若爾蓋”。1953年6月下旬,將若爾蓋十二部落、包座七房合建成“若爾蓋包座行政委員會”。1956年7月正式建縣,成立“若爾蓋縣人民委員會”。建縣后至今,一直隸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