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510525000000
    地名由來:宣統(tǒng)元年(1909年)改敘永直隸廳為永寧直隸州,廢古藺巡檢司,改永寧縣為古藺縣。據(jù)1982年版《古藺縣地名錄》說:“唐元和元年(806年)始于今境置州,以境內(nèi)藺草叢生,故名藺州!薄肮盘A”即古之藺州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原為古藺鴻地,因境內(nèi)藺草叢生,唐元和初曾在此設(shè)藺州,宋廢藺州后,元、明、清歷代習(xí)稱此地為古藺州或古藺場。歸屬關(guān)系秦以前未可詳考,禹分天下為九州,屬梁州。周代以梁并雍,屬雍州。秦在全國設(shè)郡,屬巴郡。漢武帝建元六年(前135年)開“西與夷”置犍為郡,屬犍為郡。元鼎六年(前111年)為犍為郡地益置牂牁郡,南緣部份屬牂牁郡,余屬犍為郡。元封五年(前106年)置十三刺史部轄全國郡縣,屬益州刺史部犍為郡、牂牁郡。東漢建安十八年(213年)分犍為郡置江陽郡,屬江陽郡,歷三國、西晉不變。東晉永和四年至義熙七年(348—411年)屬南廣郡。南北朝時期大部屬江陽郡,南緣屬寧州平蠻郡。北周廢平蠻郡,全屬瀘州東江陽郡。隋朝屬瀘州郡合江縣;宋朝屬潼川府路瀘州;元朝屬夏永寧宣撫司;明朝洪武四年(1371年)屬四川布政司永寧宣撫司;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大部屬永寧宣撫司,南緣屬赤水衛(wèi);崇禎二年(1629年)大部屬敘州府?dāng)⒂儡娂Z廳,南緣屬貴州赤水衛(wèi)。清朝置永寧縣,雍正七年(1729年),將原赤水衛(wèi)赤水河以北地域劃歸永寧縣,今縣全屬永寧縣轄。雍正九年(1731年)置古藺州巡檢司。光緒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(1908年2月26日),永寧縣移縣治于原廳屬古藺州巡檢司署駐地—今古藺縣古藺鎮(zhèn),巡檢司署遷至兩河口。宣統(tǒng)元年(1909年)改敘永直隸廳為永寧直隸州,廢古藺巡檢司,改永寧縣為古藺縣。古藺縣隸于永寧直隸州,轄有赤水河分縣。宣統(tǒng)三年(1911年)古藺縣宣布獨立,成立古藺縣大漢軍政府。1912年裁永寧道,改古藺縣大漢軍政府為古藺縣知事公署,隸于永寧州。1930年古藺縣知事公署改稱古藺縣政府,直隸于四川省政府。1949年12月隸于西南軍政委員會川南行政公署瀘縣公署。1952年瀘縣專署遷隆昌縣,改稱隆昌專區(qū)專員公署,仍轄古藺縣。1953年隆昌專署遷瀘州市,改稱瀘州專區(qū),仍轄古藺縣。1960年瀘州專區(qū)并入宜賓專區(qū),古藺屬四川省宜賓專區(qū);1985年古藺縣劃歸瀘州市領(lǐng)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