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420100000000
    地名由來:取武昌和漢口、漢陽三鎮(zhèn)首字為名。因唐代著名詩人李白《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》一詩中有“黃鶴樓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”句,故武漢又有“江城”之稱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西漢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置江夏郡,今武漢江北沿江地帶及江南屬沙羨縣、治涂口(今武昌縣金口)。三國魏、吳各置江夏郡。魏據(jù)江北,駐石咀上昶城(今安陸西南);吳據(jù)江南,兼跨江北沿江地帶,郡治于魯山城(今漢陽區(qū)),黃武元年(公元222年)移治武昌(今鄂州市),次年移治夏口(今武昌區(qū))。兩晉、南朝曾為沙羨縣、汝南郡(后為縣)、江夏郡及荊州、郢州治所,隋初廢郢州。開皇九年(公元589年)廢江夏郡,置鄂州,治夏口;改汝南縣為江夏縣,治涂口,后遷夏口。江夏之名沿用至清,歷為州、郡、軍、府、路、省、總督治所。十七年于今漢陽置漢津縣。大業(yè)二年(公元606年)改漢陽縣,治魯山城,屬沔陽郡。唐屬江夏郡。宋以后為軍、府治所。漢口原屬漢陽,明嘉靖年間置漢口巡檢司。清光緒二十五年(公元1899年)江口從漢陽劃出置夏口廳。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,廢漢陽府留漢陽縣,改夏口廳為夏口縣。1914年同屬江漢道。1926年改武昌縣城區(qū)為武昌市,夏口縣與漢陽縣城區(qū)并為漢口市。1927年1月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,劃武漢為京兆區(qū)。4月武昌市、漢口市合并為武漢特別市,直屬國民政府。1929年武漢分治,武昌、漢陽縣城劃出,漢口仍為特別市。1931年漢口為省轄市。1932年改為特別市。1937、1946年復(fù)置武昌市。1949年武昌市、漢口市、漢陽縣城合并為武漢市,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。1954年改為湖北省轄市。1959年原孝感專區(qū)所屬各縣劃歸武漢市,1961年仍劃歸孝感專區(qū)。1975年武昌、漢陽兩縣劃入。1983年黃陂、新洲兩縣和鄂州市左嶺鎮(zhèn)劃入,成今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