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411381000000
    地名由來:鄧州之名源于春秋時鄧侯國。《春秋·桓公二年》:“蔡侯、鄭伯會于鄧。”即是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鄧州市古稱“穰”。“穰”即五谷豐登之意。夏仲康封子于鄧,始有鄧國。春秋時,鄧歸楚。周赧王三十七年(前278年),始稱穰地。秦時設(shè)穰縣。漢承秦制,在今境內(nèi)設(shè)穰、涅陽、冠軍、樂城、山都等縣。魏晉南北朝時,先歸曹魏,后歸北魏,太和年間置荊州治穰,以為重鎮(zhèn)。隋開皇三年(583年),遷荊州郡至湖北江陵,在穰設(shè)鄧州,轄縣。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,改鄧州為南陽郡,治所仍在穰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,復(fù)改南陽郡為鄧州。五代(923年)時,鄧州置宣化軍。后唐同光初,改宣化軍為威軍。后周廣順三年(953年),改威勝軍為武勝軍。北宋時鄧州屬京西南路管轄。南宋時,鄧州先屬宋、后屬金。元時,鄧州歸南陽府管轄,元至正十一年(1351年),元將矢刺巴都血洗鄧州,州城遂廢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知州孔顯重建鄧州,歸南陽府管轄。清代,鄧州仍屬南陽府轄。1913年,改鄧州為鄧縣。1947年12月,鄧南愛國民主政府成立,屬桐柏解放區(qū)第三專署管轄。翌年元月,鄧北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。1949年3月,鄧南、鄧北二縣合并稱鄧縣,歸南陽專區(qū),1968年屬南陽地區(qū),1988年11月撤銷鄧縣,設(shè)立鄧州市(縣級),仍屬南陽地區(qū)。國務(wù)院1994年7月1日批準撤銷南陽地區(qū)和南陽市、南陽縣,此市由省直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