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341222000000
    地名由來:宣和中改泰和縣。故治在今縣西北8里舊縣集。元大德八年(1304年)改置太和縣,移今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縣區(qū)是殷商活動地區(qū)之一。戰(zhàn)國時,魏在今倪丘集置郪丘邑,楚考烈王五十年(前253年)曾由陳遷都巨陽(今原穡集)長達12年(巨陽即細陽)。秦統(tǒng)一后,置新陽縣,屬潁州郡。)西漢置新郪縣、細陽縣,東漢建初四年(79年)新▉縣更名宋公國,均更汝南郡。三國時屬魏,廢宋公國為宋縣,隸譙郡。南朝宋改屬汝陰郡。北朝北魏太和年間(477—499年)廢宋縣;南朝梁橋置陳留縣。隋開皇十八年(598年)改名為潁陽縣。唐貞觀元年(627年)廢潁陽并入汝陰(今阜陽),境內(nèi)置百尺鎮(zhèn)。北宋開寶六年(973年),分汝陰北5鄉(xiāng)置萬壽縣,屬潁州(今阜陽)。宣和元年(1119年),更名泰和。元至元二年,省泰和入潁州;大德八年(1304年)復置縣,改泰和為太和,始建縣治于今地,屬潁州府,后改屬汝寧府。明屬鳳陽府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改屬毫州;十三年(1735年)復改屬潁州府。1912年潁州府廢,直屬安徽。1914年兼屬淮泗道,后改屬安徽省第三督察區(qū)。1948年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(qū);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(qū);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;4月復分為太和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