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340122000000
    地名由來:1949年以原合肥縣東部地區(qū)設置肥東縣,設治店埠鎮(zhèn)。該縣在合肥之東,故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春秋時為淮夷之地。戰(zhàn)國時屬楚境。秦屬九江郡。西漢先屬九江王國,后屬淮南王國。漢武帝時為浚遒縣境,屬九江郡,縣治在今石塘區(qū)龍城集。三國時浚遒屬魏揚州淮南郡,后期撤消浚遒。西晉太康元年(280年)重立浚遒縣,改“!睘椤板摇,仍屬揚州淮南郡。東晉逡遒屬豫州淮南郡。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(422年)將穎上西北的慎縣僑置于逡遒縣境,縣治在今梁園鎮(zhèn),屬南豫州南汝陰郡(后廢逡遒)。南朝齊改南豫州為豫州,慎縣屬豫州南汝陰郡,郡治移于今梁園鎮(zhèn)。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(526年)南豫州改為合州,慎縣屬合州汝陰郡。北魏慎縣隸合州南梁郡。東魏慎縣屬平梁郡。北齊慎縣屬南梁郡。南朝陳改平梁郡為梁郡,慎縣屬梁郡,郡治在今梁園鎮(zhèn)。隋開皇初年(581~600年),慎縣屬廬州,州治在今合肥市;大業(yè)初年(605~616年)改廬州為廬江郡,慎縣屬廬江郡。唐慎縣屬淮南道廬州。五代后周顯德五年(958年),慎縣屬保信軍廬州。北宋初,慎縣屬淮南道廬州,后改道為路,屬淮南西路廬州保信軍。南宋紹興三十二年(1162年)因避孝宗趙▉諱,慎縣改為梁縣。元至元八年(1271年)梁縣屬淮西江北道總管府,次年改屬廬州路。明洪武初年梁縣并入合肥縣,屬南京直隸廬州府。清初合肥屬江南布政使司廬州府;順治十八年(1661年)屬江南省左布政使司;康熙六年(1667年)析江南省為安徽省和江蘇省,合肥屬安徽省布政使司,后屬安徽省廬州府。1912年廢廬州,合肥直屬安徽省;1914年合肥屬安徽省安慶道;1928年廢安慶道;1932年合肥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(qū);1938年日軍侵占合肥縣城,縣政府遷至肥西官亭,在梁園鎮(zhèn)設肥東辦事處,轄今肥東縣全境,行使縣政府的職權,因受日軍阻隔,直屬安徽省第五行政專員公署。1945年縣政府遷回合肥縣城,撤銷肥東辦事處,肥東地區(qū)仍屬合肥縣。1949年1月21日后析合肥縣為合肥市和肥東、肥西兩縣;同年2月3日,肥東縣宣布成立,屬江淮解放區(qū)第五行政區(qū);6月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(qū);1952年3月屬皖北行署滁縣專區(qū);同年皖南、皖北合并成立安徽省,屬安徽省滁縣專區(qū);1956年1月屬安徽省蚌埠專區(qū),1958年7月屬合肥市;1961年4月屬安徽省滁縣專區(qū);1965年7月屬安徽省巢湖專區(qū);1983年7月屬合肥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