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430921000000
    地名由來:至清代同治末年(1874年),形成長寬五六十里的淤洲,附近居民稱之為“南洲”。據(jù)《湖南省志》卷2《地理志(上冊)·沿革·城治與要地考》說:“南縣原是清朝末年,洞庭湖泥沙淤泥而成的‘南洲’。清咸豐十年(1860年)湖北石首縣屬之藕池口潰決后,大江之水洶涌澎湃而來,南灌洞庭,華容縣西部赤松亭、宋田山以南一帶地,都被洪水淹沒。歷年泥沙淤積,到同治末年(1870年前后),自藕池口以下至洞庭西湖一帶,已經(jīng)淤墊成洲,形成大片肥沃的土地,寬廣面積達(dá)二百余里,當(dāng)?shù)鼐用穹Q為‘南洲’。清末設(shè)南洲直隸廳,今之南縣均以“南洲”為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南縣為洞庭湖新淤之地。唐宋時期,此地尚在赤沙水域之中,后因長沙水經(jīng)虎渡、調(diào)弦諸口進(jìn)入南縣地域,挾帶泥沙逐年淤積,形成沼澤。1860年和1873年,長江潰決,江水?dāng)y帶大量泥沙南瀉,淤積成洲。至清代同治末年(1874年),形成長寬五六十里的淤洲,附近居民稱之為“南洲”。光緒二十一年,(1895年),設(shè)南洲直隸廳撫民府,為岳常澧道直轄。1913年9月,南洲直隸廳改為南縣。1930年10月22日,紅二軍于南征途中攻占南縣,賀龍、鄧中夏、段德昌抵縣,領(lǐng)導(dǎo)建立南縣蘇維埃政府。譚曠任主席(后為孟慶友)。1938年,南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40年,南縣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(qū)。建國初,南縣劃歸常德地區(qū);1962年12月,改屬益陽地區(qū)。國務(wù)院1994年3月7日批準(zhǔn)撤銷益陽地區(qū)、益陽市和益陽縣,此縣劃歸益陽市管轄。